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我們是不是常常讓人感覺很忙、好像做了很多事情,但實際上重要的大事都沒做?

如果不堅持保持深度工作淺薄工作的平衡,養成習慣在行動前停下來自問:「現在做什麼最好?」我們將很難避免無關緊要的事悄悄占據時間表的每個角落,這也是我今年一直練習不斷問自己的一句話。

💡 我們選擇專注什麼、忽視什麼,決定我們的生活品質。

▍ 這本書在說什麼?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是位在深度(Deep)領域想當有名的學者,先前讀他的這本《深度職場力》講的是「熱情假說」,並提出四個打破這個論述的規則,告訴我們職涯可以規劃,但不能單有熱情

作者在這本書中強調「深度工作」—— 也就是能夠用一段不受中斷的長時間進行一件工作的重要性。

本書分為兩大篇章,第一篇完整論述了整個概念,當中舉證許多俱影響力的人物,實際藉由各種型態的深度工作,而成為該領域的翹楚,也引用了豐富的研究結果來支持他的論點,目的是說服你相信深度工作假說是正確的。

而在第二篇開始提供進行深度工作的實際方法,教導你如何藉由訓練大腦和改變工作習慣,也考慮到很多人在工作中必須面對的現實需求,當我們無法採用嚴格的深度工作紀律時,作者提出了許多折衷方案,不過原則都是一致的: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擾,尤其是今天無遠弗屆的電子工具

💡 只有靠高度專注,才能嫻熟一種困難的技藝,或解決一個艱深的問題。

長期以來,身為夾心餅乾的基層主管,最容易遇到的就是工作中不停被打斷,造成的結果就是只能一直去完成許多不重要的小件工作,而無法產生需要長時間專心才能獲致的突破。

而最近有個棘手的專案,正好讓自己嘗試用作者提供的方式,專注在問題解決上,實際執行下來在工作專注與進度上都很有感的提升,但第一個要排除的就是通訊軟體與信件的焦慮XD

最後,整本書除了傳遞深度工作力外,個人對於作者提出的新經濟世代中,我們要掌握的關鍵能力相當有感觸,以下濃縮幾個自己在讀完後的重要觀點歸納。

為什麼有些經常分心的人,表現卻很傑出?

雖然本書提倡的是「深度工作」帶來的好處,但現實中,也有很多人是處於極度分心的環境中,但他的成就依然非凡,而針對這類狀況,書中也有特別說明其現象。

像多西是推特的共同創辦人,也是兩家公司的高階主管,每天趕場開會,會議間的短暫空檔也會一直被打擾,他所處的環境就是無法讓他能夠深度工作。而另一位執行長崔納表示她會不斷檢查電子郵件,雖然不一定都立刻回覆。

這些案例要說她們是定義為淺薄工作者嗎?其實不盡然,畢竟她們的決策都是很有價值的。而這種現象,在精英管理階層中很常見,而我們要做的是退一步提醒自己:這並不違背深度工作創造價值的通則

怎麼說呢?因為高階主管工作本身就具備必須分心的特殊性,優秀的執行長本基本上很難將這些決策自動化,他們靠的是一套得來不易的經驗庫,並且磨練出針對所在市場的本能,而他們一整天都在發揮這些經驗和本能。

所以撇除這些特殊性質的工作者,我們應該要探討的是哪些讓我們無法深度專注的原因

  • 擁抱分心的原因1——度量黑洞

    破壞深度工作造成的影響不易量測(ex. Mail、通訊軟體、插件),這類標準落在難以測量的灰色地帶,被稱為「度量黑洞」的地帶。

  • 擁抱分心的原因2——最小阻力原則

    在企業環境中,由於缺少各種行為對企業獲利影響的反饋,我們傾向於採用在當時最容易的行為

  • 擁抱分心的原因3——以忙碌代表生產力

    在沒有明確的指標可以證明工作是否有生產力或有價值的情況下,許多知識工作者正重拾工業時代的生產力指標:以明顯可見的方式做很多事

最後,作者提醒我們一旦讓大腦習慣隨時回應,習慣分心,就難以擺脫癮頭,即便在想要專注的時候。更正確的說,如果我們連排隊或坐在餐廳等待朋友時,都用快速瀏覽智慧手機來紓解,那麼你的大腦線路很可能已經被改造,變成「心智混亂」狀態,會較難以從事深度工作,即便是刻意安排專注訓練。

▍ 深度工作的策略

發展深度工作習慣的關鍵在於,為你的工作生活建立常規和儀式,減少依靠有限的意志力來進入和維繫不間斷的專注狀態。畢竟我們的意志力有限,而且會隨著使用它而耗盡。

  • 策略1:確立你的工作哲學

    我們必須採取一些方法來讓自己保持專注,進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書中介紹4種深度工作的方式:

    1. 修道院式:完全隔離外界干擾及網路,全心投入其中。
    2. 雙模式:固定某一時段留給深度工作,一週一天或一季一次。
    3. 節奏式:每天安排固定時間,將此轉換成深度工作的習慣。(對多數人而言,此為較理想的辦法)
    4. 記者式:任何時候,只要能找到空檔,就切換成深度工作模式。

    💡 卓然有成的人,都是特別切出一段時間來完成深度工作。

  • 策略2:重新思考網路帶來的好處

    把時間花在網路上值得嗎?是不是有些什麼事情是比網路更值得投資時間的呢?要知道我們在用網路的同時,就是放棄做別的事情的機會。

    深度工作的價值遠超過淺薄,但這並不表示你必須不切實際的把所有時間投資在深度工作。首先,大多數知識工作的職務需要不少淺薄工作才能維持,你也許可以避免每十分鐘檢查一次電子郵件,但不可能不回覆重要訊息。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把這個原則的目標訂為:減少日程表上的淺薄工作,而非消滅它

  • 策略3:練習生產性冥想

    在生活中加入生產性冥想練習。生產性冥想的目標是,花一段你會用上體力、但不用腦力的時間——散步、慢跑、駕車、淋浴等——並集中你的注意力在單一而明確的職業問題上。就像正念冥想一樣,你必須在注意力飄走或停止時,持續把它帶回思考的問題。

  • 策略4: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

    JK 羅琳住進位於愛丁堡的五星級飯店套房,閉關寫作,完成哈利波特系列最後一集。

    比爾蓋茲在沈思週期間,拋下工作和家庭,退隱到一棟小木屋,目標是為了心無旁騖的深度思考公司的大問題。

    💡 深度工作要處裡的是「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創造價值的關鍵能力

這段個人覺得是整本書的精華,前面講的是深度工作觀念,這邊講的是對於未來快速變動的社會,作者濃縮自身經驗給出的一段精闢見解。

根據統計,新手一天可能只有一小時的專注時間,經過刻意練習的老手,可以將時間提升到一天到四小時的專注時間,能夠超過四小時的人,其實很少,我們都高估自己的能力。因此,提升專注的程度,才可以獲得高品質的生產工作。

💡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 X 專注的程度

而當前的經濟思維正以前所未見的成長和科技的衝擊促成經濟的大重構,在新經濟中,有三個群體擁有特別的優勢:能與智慧機器一起工作並發揮創造力的人、各行各業的超級明星,以及有能力動用資本的人

如果我們先排除擁有資本力量的特定族群(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調度大量資金),那麼,想要在21世紀存活的關鍵能力是什麼?我認為以下兩種核心能力很重要:

  1. 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
  2. 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

當然,快速學習專業技術,不只是與智慧機器共事所不可或缺,在嘗試成為各行各業的超級明星也扮演重要角色,即使是與科技無關的行業。

例如,想成為世界級的瑜伽大師,需要你精通越來越複雜的身體技術;再舉一個例子,要在特定的醫藥領域出類拔萃,需要你快速嫻熟相關製程的最新研究。更扼要的總結這些觀察:如果你無法學習,就無法出人頭地

而第二種核心能力:高水準的生產能力。想成為超級明星,精通相關技術是必要條件,但還不夠,你必須把這種潛力轉變成人們重視的有形結果

💡 不創造就不會成功——不管你技術多高明或多有才能。

▍後記

個人喜歡書中提供了將淺薄工作置換為深度工作的策略與執行方法,也相當認同對於抵抗社交軟體綁架了寶貴時間的一些對應手法,在這個年代苦於注意力破碎,想重拾專注的學習與工作時光,這本書值得一讀。

正好吳淡如最近的Podcast《跟你的大腦好好溝通你就是天才》介紹到滑雪運動員谷愛凌,她是史丹佛大學的高材生,也是奧運滑雪冠軍!而她運用的方式就是這本書中介紹的「深度工作」,是一個很勵志的參考案例。

💡 遠離分心的多數人,加入專注的少數人,是一種大轉變的體驗。

#閱讀筆記 #B080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