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在介紹這本巨作之前,試著回想每當有一個新的點子誕生的時候,是不是常聽到這樣的回答:根據我的經驗不是這樣的(!)、我們向來都是這麼做的(!!)、這個做法在這裡行不通(!!!)、太複雜了,不要想這麼多啦!(/‵Д′)/~ ╧╧

這些經常脫口而出的回答,正是這本書作者亞當.格蘭特想提醒我們,停下來「重新思考(Think Again)」與「再學習(Relearning)」的重要性。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本身是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同時他也是TED最受歡迎的演講者之一,這本《逆思維》提出了突破人生盲點的「重新思考」概念,幫助人們保持開放心態、擺脫固有心智模式和認知盲點,概念很單純但卻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書中有段話在看完整本書後,覺得既真實又相當玩味,每個人都習慣以最舒適的方式思考,不願懷疑或挑戰自我,因為「質疑」會讓世界變得難以預期,甚至威脅到「自我認同」,於是我們的成見不斷延續,聰明成為盲點,害怕改變的「順思維」讓我們選擇劃地自限。

💡 越聰明的人越難看到自己的侷限性,擅長思考會讓你更難以重新思考。

雖然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重新思考」與「再學習」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是否有自我覺察到正處於某種偏頗或「順理成章」的思維模式裡?

這種察覺力對現在資訊量爆炸的社會來說有多麼重要!我們每天接收四面八方的訊息,但是,我們的思辨能力卻跟不上這樣資訊飛快的腳步,而容易誤以為所看到的新聞、消息都是真的,缺乏評斷真偽的能力。尤其是一些沒有絕對的對錯的議題,像是前陣子強尼戴普的家暴案或是一般大家關心的政黨派系問題,通常都會陷入一個我沒有偏見的偏見裡。然後就像傳教士或是檢察官一樣,不斷的去宣揚自己的理念並去指責別人是錯的,希望他們加入自己的立場。

💡 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

最後,原本以為這本書是會需要花很多時間理解的商管書,但實際上作者陳述的方式卻是很好理解的思維成長觀念書,書中分別用三個單元去說明不同面向的重新思考,分別是個人、人際、群體,提供我們更有趣且有益的思考方式。以下就選幾個自己讀完覺得很有共鳴的地方分享。

▍慣性思考:生活中常見的謬誤

作者指出,若我們要獲得真正的知識,我們就必須學習「重新思考」的能力,以謙遜的態度開始,抱持著懷疑與好奇心,去承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發現新的事物。下面舉幾個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謬誤,跟大家分享:

  1. 一旦水溫變熱,青蛙就會受不了跳出去,所以「溫水煮青蛙」永遠不可能發生?

    溫水煮青蛙這個典故,相信大家都聽過,意旨慢火加熱,青蛙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燙死,但真實結果真的是這樣嗎?實際狀況青蛙在感受到不舒服時,牠就會立刻跳出來。這個典故之所以廣為流傳,是我們一直以為青蛙沒有領悟到眼前的危險,但結果反而是我們自己缺乏重新思考能力和質疑精神。

  2. 面對無法撲滅的森林大火,最好的逃生方式竟然是「放火」?

    這個故事講述1949年的一場由閃電引發的森林火災,一群15人組成的勇敢消防員試圖撲滅火勢,但火勢太大,消防員發現憑藉他們的能力無法撲滅,此時,隊長威納.道奇想到了一個特別的辦法:他在火的前方點了另一堆火。

    正當其他隊員覺得隊長瘋了時,隊長呼喊著大家,要他們跟上!隊長用水壺裡的水倒在手帕上,摀著嘴巴躲在焦土下面,當野火從他的正上方席捲而過,他靠著接近地面的氧氣逃過一劫,剩下的14個人其中有2人體能較好,跑到上風處,其餘的12個人都不幸葬身火窟。

    在事後檢討的時候,其實多數消防人員在逃難時還全副武裝,甚至有一名消防員在發現遺體時,還緊抓著工具不放,試問你身上有背著斧頭、鋸子、鏈鋸,這一大堆鬼東西會跑得比較快,還是輕裝會跑得比較快呢?而多數消防員無法放下工具的原因是:在訓練的過程中這些工具是救命工具,「放開工具逃命」這個概念違背本能習慣。

    組織心理學家卡爾.威克說:丟掉工具產生與存在有關的危機,少了工具的我,到底是誰呢?

  3. 早在Facebook成立的五年前,哈佛校園內就曾經有一套線上社群網站,作者當時錯過了什麼?

    早在Facebook之前,曾經有一群學生打造出了哈佛第一個線上社群網站,不過這群創辦人之後去了劍橋,他們就關閉了那個地方,五年後,馬克.祖克伯在同一個校園裡打造了Facebook。

    這群線上團體的學生們偶爾有一點後悔的痛楚,因為作者本人就是其中一個創辦人,他們當年並沒有臉書那種願景,並且他們認知自己的思維是大學生而不是企業家,所以自然而然認為成立公司並且弄一個線上社群不是他們進大學讀書的目的,於是錯過了一個創業良機。這也是他認為為什麼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工作、領導、生活會這麼重要的原因!

  4. 五年內從全美一半的市占率暴跌到1 %,黑莓機到底做錯了什麼?

    書中舉例黑莓機的案例,在過去黑莓手機風靡全美,幾乎每一位名人都持有它。然而,這家曾經的極具魅力的品牌卻陷入了一個常見的陷阱,那就是肥貓症候群。當iPhone橫空出世時,其他品牌都在調整策略,但黑莓的創辦人似乎過於自信,不去對自己的信念進行壓力測試,而選擇繼續沉迷於現有的數百萬用戶,卻忽略了數十億潛在的消費者對於觸控螢幕的熱愛。

  5. 為什麼皮克斯不延續《玩具總動員》的成功經驗,反而希望團隊「唱反調」?

    在書中,我特別喜歡皮克斯的這段經驗。大家都知道《玩具總動員》的成功,但在那之後,當他們選擇了布萊德.柏德這位新導演,他的第一部作品不太受歡迎,導致他第二部片的構思,被皮克斯的總監打槍。但是布萊德並沒有放棄,他找到皮克斯裡面最不合群的那票人,在他的團隊裡充滿了難相處、不開心又心懷不滿的人。

    他對團隊裡的大家說:「沒有人能相信會完成這部片。」

    而四年後,這個被忽視的團隊不僅完成了皮克斯史上最複雜的電影《超人特攻隊》,還以全球票房和奧斯卡獎榮耀的方式大放異彩。他們的團隊不是那種會無條件稱讚的組織。相反,他們充滿了對既定方式的質疑和挑戰

    這票人不尋求別人的認同,因為他們自己就會質疑既定做事情的看法,比較像是《穿著Prada的惡魔》裡面的那個女主管,許多領導者只想要聽話和順從的下屬,因為他們取得權力之後,就會變成政治人物心態想要取悅和被取悅。

    書中有提到當兩邊吵得太兇一定會有些聲音被吞噬,像是新加入的夥伴、弱勢族群等等…所以不要忘記大家的共同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 學習的目的不是要確認我們的信念,而是讓我們的信念有所進化發展。

最後,爭執的目的並不是吵贏對方而是另外一種討論方式!雙方都必須願意考慮到不同的意見願意改變心意,試著用敞開的心胸去思考對方的立場,這樣才能激發更多人願意分享資訊,這也是一個正常健康的腦力激盪(我們都知道很難,但努力練習XD)。

▍重新思考:更新我們的觀點

了解慣性思考後,可能會好奇,到底要用什麼方式思考才是對的呢?

有一種被稱為「科學家模式」的思考方式。想像自己就像一名科學家,持續地質疑、觀察證據,並且不斷地挑戰自己的觀點。這不是一種固執地堅守某種信仰或理念,而是一種持續探索、開放心態的思考方式。

當然,對許多人來說,犯錯或被指出錯誤可能是令人害怕的。但在科學的世界裡,錯誤實際上是前進的一部分。因為每一次錯誤都意味著我們更接近正確答案。

💡 培養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強化自己的知道,而是樂於去探索自己的不知道。

而我們每個人因為成長背景不同,在面對事情思考時,常會陷入三種不同職業的偏見心態,深信我們是對的、控訴錯誤的人,並努力尋求支持:

  1. 傳教士:當有人質疑我們時,我們會向別人布道,保護並宣揚我們自己的理想。
  2. 檢察官:當我們發現別人論據有瑕疵時,我們列舉出一堆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並試圖打贏這場官司,
  3. 政治人物:當我們渴望贏得群眾支持時,我們會試著爭取到選民的認同,到處遊說別人支持自己的政治理念。

但其實這三種角色,都是以「自己」為出發,比較周全的「再想一下」全局思考法,是加入「科學家」角色,用開放心態問自己:我真的知道全貌嗎?我可能是錯的嗎?有那些地方,可能是我遺漏的?

唯有將自己調整為「科學家」心態,才能突破自我限制,以科學家的逆思維,打破成規,大膽反思。

💡 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

▍動機式晤談:培養自信的謙遜

當我們發現自己與他人在某個議題上難以達成共識陷入僵局時,我們不應該用「我們就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見吧」來結束一場討論。應該展開一場新對話,聚焦在了解學習上,而不是爭執與說服。

這就是我們在科學家模式的做法:把眼光放遠,詢問我們能如何更有效率地處理爭論。這麼做可能會讓我們處於一個較好的位置,向不同的人提出相同的論點,或是在不同的日子向同樣的人提出不同的論點。

而動機式晤談就是以一種謙遜又好奇的態度展開,我們不知道有什麼可能帶給他人動機去做出改變,但是我們迫切想找出來。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別人要做什麼,而是去協助他們打破過度自信的循環,並且看見新的可能性。

💡 進步少不了改變,那些改變不了自己心態的人,什麼都無法改變。

書中提到,動機式晤談的過程有三個關鍵技巧:

  • 提出開放式問句
  • 反應式傾聽
  • 確認對方改變的欲望及能力

在動機式晤談中,維持談話和改變談話之間有所區別,維持談話是對現況做出評論,改變談話則是提及某種欲望、能力、需求或承諾以做出調整。在思考做出改變時,許多人會感到矛盾。他們有某些理由要考慮這麼做,但是也有部分理由要保持現狀。

心理學家米勒和護士羅爾尼克的建議是:詢問及留神傾聽提及改變的話,然後提出一些關於他們為何及可能如何改變的問題。

動機式晤談有第四個技巧:總結。這經常受到建議用在對話以及轉變點的結尾。這是為了說明你對他人改變的理由有何了解,檢視你是否遺漏或曲解任何事,以及詢問他們的計畫和接下來的可能步驟。

💡 你的目的不是要當領導者或跟隨者,而是引導者。

許多溝通者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很聰明,但厲害的聆聽者比較有興趣讓對方感覺自己聰明。他們協助人們以更謙虛、懷疑和好奇的態度去處理自己的觀點。當我們嘗試說服他人重新思考,我們的第一直覺通常是開始說話。然而要幫助他人開啟思維,最有效的方式經常是「傾聽」。

▍後記

讀完這本《逆思維》,整本書的含金量很高,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重新思考」與「再學習」的重要性,真正的「知道」,就是承認自己的「不知道」。

當自我認同遭受到質疑時,我們多數人就會出現書中提到的三種心態(傳教士、檢察官及政治人物),而不是科學家心態。

呼應上一本讀的《烏合之眾》提到的群眾效應,我們每個人都很容易受到這三種心態的影響,相同的,我們也堅信這三種心態帶給我們的力量。所以正逢台灣2024總統大選,我們要用理性、科學、務實的態度去看每個候選人的政見,用科學家的精神去判斷是非對錯,而不是被信仰與認同牽著走,忘了自我的普世價值。

作為2023歲末的最後一本書,很值得推薦給大家重新思考與反思。

#閱讀筆記 #B077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