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秘密》這本書作者王宏哲是天才領袖教育中心創辦人與執行長,本身育有兩子,他在FB上長期分享育兒的理念與教養,如果本身有小小孩的爸媽,對這位兒童發展專家應該不陌生。
這本書講述的主題是「科學育兒法」,作者藉由自己在這領域的知識與經驗,幫助父母克服教養困難,並提供有效的管教方法。書中從六大主題出發:教養、互動、行為、健康、發展、學習,並強調以下重點:
整本書讀完,對新手父母來說,很多育兒方面的觀念與經驗,如果能夠即早知道,對於小小孩的習性也能掌握得更加恰當。同時,理解這些行為邏輯背後的原因,能夠更有效地教育和引導他們,也提升父母耐心XD
這本書講的範圍相當全面,以下就幾個自己讀完很有共鳴的地方分享:
很多爸媽都會說現在的孩子太聰明很難教,究竟該怎麼辦?
作者提到一個觀點,如果你覺得找不到跟孩子好好溝通及相處的方法,有時候真的是和學不會跟自己相處有關係。我們往往還無法充分了解自己的個性,就要開始教孩子,這樣一定會常常跟自己的鏡子遇到撞牆期。
書中舉了一些範例,有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很固執,但其實我們也很堅持;有時候我們說他們很霸道,其實我們也沒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與機會,或給予尊重及選擇;有時候我們說他們很愛唱反調,其實有時候我們也是反反覆覆的,動了許多心機去硬拗自己什麼都是對的;有時候我們說他們很沒耐心,其實我們在教導他們時也常沒什麼耐性,連五分鐘都沉不住氣,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去反思。
家中要有既定的規範,讓孩子可以遵循,而這些原則一旦訂下了,就不能輕易地開特例破壞,不然現代的爸媽經常做得太多太快,在幫助孩子的同時,也讓孩子損失學習獨立的機會。
研究發現,日常生活裡的一些自理行為,如果不提早讓孩子練習,竟然會影響到日後的書寫力。所以,在幫孩子前,請想一想,替孩子把所有照料自己生活的事情都做好,例如:餵孩子吃飯,結果讓他少了拿湯匙的協調;幫孩子穿衣服,結果孩子的雙手不會合作;替孩子綁鞋帶,甚至黏扣帶都幫孩子,於是孩子的指尖力氣及靈活都發展不出來……等。
這觀念就如同《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提到的,自律的延伸是「能享受,就要能負責」,建立起善後,就是體貼別人的觀念。這也是我在教育理念上很堅持的一個點,非必要不介入孩子已經可以完成的事情,很多時候急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 EQ(情緒商數)+ AQ(逆境商數)> IQ(智能商數)
「AQ」指的是挫折忍受度,包括我自己以前常聽到的都是IQ與EQ,其實現代人普遍也很缺乏AQ的能力。長期研究成果,發現自我控制與延遲享受的能力,是追求成功人生的重要關鍵。
過去的研究發現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情緒控管能力高的孩子,在未來的成就竟然會更高。所以,其實只要智商在一定的標準以上,如果把「固執」用在對的方向,好好轉換成「擇善固執」,孩子未來的成功機率將會大大增加。
六歲以前受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文化教育,對孩子的心智發展非常非常重要,我認為也是影響固執小孩未來品格方向非常關鍵的時刻。
💡 能行使自我控制,才能擁有真正的選擇。
當孩子逐漸長大,如果不服大人的管教,就會開始用愛頂嘴、唱反調、罵不聽的方式表現。尤其是在四歲以後,孩子語言發展已經很好了,但認知能力還不像成人一樣成熟,因此,爸爸媽媽應該常會覺得小孩很愛狡辯,淨說些歪理;但對孩子而言,他卻覺得自己說的很有道理,父母說的才是歪理。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以理服人,和孩子建立出正確的共同討論模式。
💡 與孩子溝通時,善用同理的角度,別總是一開始就自以為是地想要糾正孩子。
親子間如果能以共同討論的方式建立溝通管道,對於父母或孩子而言,都會產生雙贏的效果,因為:
找出意見不同的癥結在哪裡,才知道要討論的重點,不會搞不清楚雙方在吵些什麼。
雙方都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先讓彼此充分陳述想法,不要急著指出對方意見的缺點或嘲笑對方的意見。否則孩子會覺得沒什麼好講的,因為一講就會被批評。
當孩子心智開始發展後,千萬別把三歲當兩歲養,把四歲當三歲養。其中有些心理因素,是父母必學的功課。以下就是五個爸媽必懂的心理發展因素,以及該如何教導的方式。
爭取注意力
孩子如果本來就在爭取觀眾及吸引注意力時,你還在當下管教,你就中了孩子的招了。你不難發現,孩子哭鬧搞怪的行為,反而會變本加厲。
被忽略,所以想討玩伴
三歲前要陪伴,三歲後要玩伴。孩子長大了,就會想要討玩伴,但如果長時間被忽略及冷落,就會自創很多搗蛋的方式來告訴你快去陪他玩。很多爸媽都遇到這個問題,但卻仍停留在教規矩。
用情緒抗議
孩子是在抗議不公平。對於你的管教,心理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或沒有台階下,只好往反方向去。情緒,是孩子最快讓父母知道的武器。
挑戰權威
每個人身體裡面都有冒險基因,孩子也有,所以喜歡挑戰比較困難、做不到的事。違反家規就是件冒險犯難、很刺激的事,所以孩子喜歡踩底限。
從遊戲互動中學規則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喜歡每天都被教導要遵守什麼規矩,因為被限制往往不是件舒服的事。但孩子越大,我們對他們的限制就越多。
用取笑揶揄的方式,想讓孩子改正行為
「你看!沒力氣常跌到,就是因為不吃飯!」、「羞羞臉,還在吃奶嘴沒戒尿布,像個小baby一樣!」有時候像這一些話從家長口中說出,會非常容易讓孩子產生無助感,孩子原本期待有爸媽的支持,可以慢慢修正;但爸媽用取笑的方式,孩子的行為會變得更退化,更沒有自信。
爸媽可以打罵,但孩子不准打人
很多幼小的孩子,在出現動手打人的行為時,我們一定會急於告戒;但有時候我們出手修理他們,反而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
讀到這段時個人是相當有感,我自己和孩子一起做打鬥及追逐的遊戲,也常常會自己發明一些獨特的遊戲;而媽媽確實會較一成不變地帶孩子玩著可靠的遊戲,像是躲貓貓、看書,或是玩玩具和猜謎遊戲。
爸爸這種粗野風格的「玩鬧」,是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情緒的重要途徑。像是將孩子高舉過頭轉圈,或讓寶貝「坐飛機」,這種遊戲會讓孩子體驗到一點害怕、但同時又感覺很刺激。
孩子會學著留意父親的暗示,並對爸爸做出反應,而學會如何從興奮中恢復平靜,並學習自我控制,把情緒保持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態。雖然常常玩到失控,但很多育兒書籍中確實也有提到這點,比起媽媽來說爸爸更能激發孩子的一些情緒,但不見的能管理XD
我們都會用以前爸媽那套教育自己的小孩,這也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提到的原生家庭教育對幼兒的發展影響很深遠。
曾經自己在小孩還很小的時候,會因為不知道要怎樣跟他相處,而選擇用最快的方式「體罰」,但隨著自己看了許多育兒的相關書籍,慢慢的隨著小孩的長大,幾乎已經很少再用體罰的方式。
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戰,應該就是小孩叛逆期的唱反調,這塊確實很容易激怒爸媽,大人們都知道小孩無心,但有時心情煩悶時,被這樣一搞確實很難做好情緒管理,還是會大聲起來,唯一值得慶幸的應該就是不會再用體罰的方式了吧😅
育兒是件需要極度智慧與持續學習的課題,畢竟大家都是第一次當爸媽這個角色,與大家共勉之。
#閱讀筆記 #B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