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最夯.產品專案管理全書》這本書堪稱是產品經理的必讀之作,本書作者馬提.凱根(Marty Cagan)是個專案管理大師,整本書都以產品經理的視角來撰寫,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陳述,沒有很艱澀的理論來告訴讀者成功PM應該具備的特質與技能。 首先,在不同產業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的職稱或許有些許不同,但不外乎是一般我們常聽到的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或是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簡稱PM。而書中提到三種PM,你會想當哪一種角色的PM呢?
● 產品經理把每個問題和決策都往上提報 ➝ PM其實只是待辦清單的管理員。
● 產品經理召開會議,與所有利害關係人一起討論出結論 ➝ PM其實只是路徑圖管理員。
● 產品經理做自己該做的工作:擁有商業頭腦,熟悉技術,對顧客的了解深入,且能夠獲得管理高層信任 ➝ 優秀的PM具有聰明、有創意和毅力的特質。
不可否認多數大公司都是第二種,召集所有人採「共識決」,而往往結論都很平庸;優秀PM養成的面相很多,包括自我學習、產品探索、團隊組建、人才招募等…讀完本書,我自己歸納下列幾項我認為重要的關鍵點跟大家分享:
一是「未貫徹敏捷開發」,多數人宣稱採用敏捷開發,但是工作場景明明就是瀑布式開發流程,工程師只是在瀑布式情境中盡量做到敏捷開發。
二是「錯失良機」太晚讓工程部門加入流程,如果你只是把工程師當成寫程式的工具,只會獲得他們的一半價值。產品開發的一個小秘密是,工程師通常是最好的創新來源,但公司並未讓他們參與開發的流程。
最後一個是「部門文化」,組織若是沒有良好、開放的產品開發文化,就不可能招募到優秀的產品開發人才,就算運氣好矇到了幾個,這些人才也留不了多久。
產品經理的重要性,在研發團隊中,我們會發現過去只重視「量產交付」的專案經理,而輕忽了「創意發想」的產品經理;產品是產品團隊開發的結果,產品經理必須為產品團隊開發的產品負責。 書中有段話是這樣說的「產品的成功,是團隊中每個人都做了他們該做的事。但產品的失敗,錯誤都歸咎於產品經理。」,第一次讀到或許會覺得給PM貼了一個很沉重的標籤,但就如同marketing和sales的腳色,每個人所扮演的腳色與責任都是環環相扣的。
產品團隊是把一群專業技能和職責不同的人匯集在一起,讓他們真實擁有產品主導權(ownership),或至少可以主導產品的大部分。 著名的矽谷創投業者約翰.杜爾(John Doerr)一語道盡產品團隊的一大目標:「我們需要的是傳教士團隊,而不是僱傭兵團隊。」僱傭兵是叫他們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傳教士則是願景的信徒,致力為顧客解決問題。
關於Marty Cagan 書中提到的產品探索原則,其實顯而易見,也適用於任何產品項目開發的思考。如果我們能在產品開發之前,先正確了解這些關鍵原則,就更有機會避開這些經常在過程中被忽略的風險(產品價值、實用性、可商業化 etc.)。 談到「產品探索」怎麼做時,你會發現那是兩種持續、快速的學習和實驗。一種是質化,另一種是量化。 當你對顧客了解不夠深入時,你只能臆測。想要深入了解顧客,需要質化與量化的學習(質化學習是了解用戶和顧客為什麼有那些行為;量化學習是了解顧客在做什麼)
本書有共有67個章節,對於第一次讀這類書籍的人,建議可以花點時間細嚼慢嚥書中的涵義,因為作者想要傳達的理念很多,所以之後可以當工具書使用,需要時再去查找回顧也是個不錯的方式。
很認同其他讀者分享提到對於「產品思維」可以說是一種刻意練習的心法,利用分析歸納、邏輯思考,有系統性的方法,去達到資源整合、溝通協調的效果,進而順利推動項目專案的進行。
也許你不是產品經理,也不需要經手開發產品或管理一項專案,但這樣的產品專案思唯,其實能夠幫我們更有系統組織的全面性整合思考,這樣的能力一樣適用在其他專業領域。
就如同台灣的產業並不缺乏優秀的工程師,但卻缺乏能探索問題,發現問題,並帶領大家解決問題的產品經理。跨部門、跨領域做資源整合,你要面對的不只是專業領域的問題,在初期人的問題往往會是最難打通與克服的,與大家共勉之。
#技術債(technical debt) #價值獲取(value capture) #產品與市場適配(product/market fit) #商業論證(business case) #瀑布式(waterfall) #顧客驗證(customer validation)
#閱讀筆記 #B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