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回到 30 歲,你會給 30 歲的自己什麼建議?
這本書的作者 Tim Ferriss 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學」作者,被《紐約時報》稱為「把人生當實驗室」的行動派作家。
他同時也是《一週工作 4 小時》的作者,這本書曾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關於 「新富足(New Rich)」 的觀念:學會精簡生活與工作,並意識到不行動才是最大的風險。
這本書的靈感,主要是源自他在 Podcast《The Tim Ferriss Show》上,長年與超過 100 位世界頂尖人物進行深度對談,並依照「健康、財富、智慧」三大主題重新拆解,經過他自身實驗驗證後,整理成一套可操作、可複製、甚至可改寫自己人生劇本的行動手冊。
Tim 反覆強調一件事:聽到的建議往往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大師們「沒說出來」卻默默在做的行動模式。 正因為「成功人士說什麼都是對的」,所以我們更應該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細節與失敗代價。
下面統整幾個會在這本書中,不斷看到的共通點:
接下來,我將用幾個人物故事,帶出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每個故事都不是什麼大道理,而是明天就能開始的小練習,因為改變,永遠從可持續的小事開始。
斯科特・貝爾斯基(Scott Belsky)是 Behance 創辦人,也是風投巨頭 Benchmark 的創業合夥人,投資過 Uber、Pinterest、Periscope 等知名公司。
他的故事之所以讓我印象深刻,要從他的成長背景說起,Scott 出生於一個高度重視學歷的家庭,從小被訓練將人生視為「待辦清單」。
一路從 SAT、常春藤名校,到全球頂尖的管理顧問公司 麥肯錫(McKinsey),他看似走在一條完美的成功路徑上。
在日復一日地製作簡報的日子裡,有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正被所處環境「馴化」成只會優化 Excel 格子的人。
那一年,他在紐約街頭迷路,陰差陽錯闖進 SOHO 一間畫廊,看見滿牆的實驗攝影作品。
那瞬間他有種被雷擊的感覺,原來同樣 24 小時,有人用來探索無限可能,有人卻用來修補 PPT 字體間距。
也是因為這次的機運,讓他決定辭職,搬去布魯克林,和幾個設計師朋友埋頭打造「Behance」,一個讓創意人可以自由展示、交流與被發現的線上作品集社群。
創業前三年,他們窮到每週只吃花生醬吐司。投資人不看好,說這種「藝術社群沒有商業模式」。
但團隊始終堅信,Behance 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三年後,Adobe 以 1.5 億美元收購 Behance,為這段奮鬥劃下里程碑。
從現實角度看,有更多像他一樣的人並未如此成功,也許你會認為他是因為教育背景優勢。
這段故事我看到的,是他敢於跳脫舒適圈的勇氣。要將自己從「預設環境」中強行移出,投入一個能讓創意天賦自燃的場域,除了熱情與信念,還需要正確的方法與持續的實踐。
正如 Scott 在投資會議常問創業者的兩個問題:
他相信,成功的定義不在於「跟隨趨勢」,而是「打造自己的沙盒」。因此,他給 30 歲的自己一句忠告:「重點不是點子,而是讓點子成真。」
💡 我以為無論在哪裡都能發揮所長,但我錯了,環境其實很重要。—— Scott Belsky
接著,我想分享一段 Scott 成功背後沒有說出的小細節,Scott 每年都會排一趟「刻意迷路之旅」。
他不訂行程、不訂飯店,只挑陌生城市背包流浪。他說:「當你手機沒有訊號、地圖失效,你被迫用五感重新掃描世界。這份警覺會觸發腦內多巴胺,創意和問題解決力因此暴漲。」
這樣的經驗,讓我回想到之前在韓國出差,假日到首爾周邊城市探索的日子,沒有目的、行程,穿梭在巷弄間,在陌生的環境中,會讓你激發很多想像,一整天下來就算走的很多的路,不會覺得累,反而感到很新奇與滿足。
就如同 Scott 沒說出口的秘密,大師們不是比我們更聰明,而是比我們更頻繁、也更系統性地創造「脫離舒適圈」的契機。
💡 你得不時迷路一下,搞亂計畫,這是激發創意和觀點的好方法。—— Scott Belsky
所有創業者看似瘋狂的跳躍,其實都是在過去一次又一次「迷路」裡淬煉而成的理性衝動。如果沒有過去那些似乎微不足道的彎路,就不會有今天可用來疊加的複利。
創意高手 詹姆斯・阿特切(James Altucher),不僅是對沖基金經理人、創業家,更是一位以「分享傷痛與療癒過程」打動無數讀者的暢銷作家。
他坦承,自己創辦過二十多家公司,其中有十七家倒閉,但那三家成功的經驗,足以帶來數千萬美元的收益。他用行動證明:失敗不是終點,而是創意的原材料。
James 最讓人驚豔的習慣之一,是每天早上寫下 10 個點子,主題不限。當你持續執行三個月後,大腦會自動在任何情境中搜索「可講故事的切口」。
這個習慣的關鍵在於「持之以恆」,而非點子本身。它不只是激發靈感,更是一種訓練「靈感肌肉(Idea Muscle)」的方式。
💡 持之以恆比靈光乍現更重要。
除了創意靈感的鍛鍊,作者 Tim 在訪談中還發現這些頂尖人物普遍有一個共同點:超過 80% 的成功人士,每天都會進行某種形式的冥想或心智訓練。
今年閱讀很多本關於冥想的書籍,冥想的核心是訓練覺察與專注,也算是自己還在練習養成的一個習慣之一。
Tim 給了一個很務實的建議:每天 10–20 分鐘,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坐下、放鬆、閉上眼,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
在這過程中,你一定會分心,想今天的會議、剛剛的對話、待會兒的午餐等一些生活瑣碎的事情,但這沒關係。
因為哪怕你只是用了一秒鐘的時間注意到自己分心,並把注意力重新帶回呼吸上,那就是一次成功的練習。
這句話又再次給我對冥想練習的信心,原來冥想並不是「不能分心」,而是「發現分心,再回來」的重複練習。
那麼,冥想到底帶來了什麼改變?書中歸納了三個最明顯的轉變:
最後,大家或許會擔心:「我很容易走神,這樣練有用嗎?」
書裡給了一個很棒的回答:走神不是失敗,而是練習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每一次把注意力帶回來,都是在做「專注力舉重」。
克里斯・薩卡(Chris Sacca)被譽為矽谷的「超級天使」,他早期把畢生積蓄押在 Twitter、Uber、Instagram、Twilio 等公司而暴富。
外界以為他靠的是高超的財務模型,但事實上,他連 Excel 的操作都算不上精通。他真正的強項是「用故事放大願景,讓投資成為共創旅程」。
他最經典的一幕,發生在 2007 年 Twitter 赴矽谷路演時,當時 Twitter 每月活用戶不到 30 萬,營收掛零,許多風投認為「140 字訊息只是 Blog 的翻版」。
Chris 在募資簡報中沒有秀出任何 KPI,而是投影了一張照片:伊朗街頭的示威者用 Twitter 組織抗議,對抗政府封鎖。
他說:「Twitter 不是一個 App,而是一條不會被獨裁者掐斷的生命線。」僅僅 20 分鐘,600 萬美元的投資便到位。
💡 永遠別忘記,在數學和商學院的硬道理之外,人們終究會被情緒左右,喜歡動人故事超過冷冰冰的數字。—— Chris Sacca
Chris 常對創業者說:「如果你的 BP(Business Plan)滿是數據與趨勢,卻講不出一句能讓聽者起雞皮疙瘩的原因,那你還沒準備好。」
這個故事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也印證了我一直想練習的方法:好故事勝過好表格。
Chris 提出了三個實戰步驟:
先挖痛點,再給願景
他在聽 Pitch 時,會先問創辦人:「你本人曾經為了這個問題痛過嗎?」,因為沒有真實的血淚經驗,就沒有靈魂故事。
把角色拉進第一人稱
他建議將「市場規模」換成「一個人今天會多快需要你?」講 Uber 時,播放雨夜舊金山叫不到車的短影音;講 Kickstarter(群眾募資平台)時,播放創作者抱著第一台 3D 印表機喜極而泣的畫面。
鋪陳衝突,預留懸念
投資備忘錄要像 Netflix 劇本,第 3 頁一定要埋炸彈。當觀眾心跳加速的那一刻,你才真正握有議價權。
整段故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 Chris 的 PowerPoint 幾乎沒有文字,他用充滿空白的畫面,逼自己用「最生活化的語言」對話,提醒聽眾:這是一場關於「人」,而不是「數字」的合作。
前面一個故事提到,書中受訪者有 80% 以上每天進行某種形式的冥想或「提振」練習。
托尼・羅賓斯(Tony Robbins)的版本是:冷水澡 + 呼吸法 + 9 分鐘三段式冥想,前 3 分鐘感恩、後 3 分鐘自省、最後 3 分鐘具體化三件今天要完成的事。
這套流程的核心在於科學原理:冷水能喚醒神經,提高警覺性;冥想則幫助大腦保持冷靜;感恩練習讓我們的情緒更穩定,不容易被單一事件影響。當身體狀態改善,思考、表達與行動能力也會跟著提升。
💡 在低落的情緒狀態下,我們只看得到問題,看不到解法。——Tony Robbins
Tony 提醒:「人生的高低取決於提問的好壞」,但提問之前更先決的是狀態。如果你在焦慮、疲憊和自我否定裡,問不出高品質問題,自然得不到高品質答案。
Tony 與世界冠軍、總統、億萬富豪合作多年,發現他們並非情緒更少,而是「在情緒還沒佔據駕駛座時,先換擋」。
💡 狀態(state)比策略(strategy)更早、更重要。——Tony Robbins
最後,提一小段這些頂尖人士在早晨流程的最後一步:日記。
作者 Tim 提供了兩種日記形式,通常交替進行:
讀完這本書,更加確信的是,成功不是天生的天賦,而是每天的選擇與不斷的練習。
我們可以選擇每天花 1 分鐘整理床鋪、10 分鐘冥想、10 分鐘寫下 10 個點子。
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會在日復一日的累積中,悄悄改變我們的思維、情緒,甚至人生的方向。
如果要回答開頭的問題:「我會給 30 歲的自己什麼建議?」
我會說:維持當下的步調,感謝過去的一切,專注走好眼前的每一步,並勇敢迎向未知的挑戰。
💡 成功不是某一天突然降臨的奇蹟,而是無數個今天的累積。
最後,這讓我想起投資界的一句經典名言:「投資的最佳時機是 20 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所以,別等到「有時間」才行動,也別害怕「還太晚」,邁出的第一步就對啦!!!
#閱讀筆記 #B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