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力,解鎖思考、溝通與成長的思維工具

提問力,解鎖思考、溝通與成長的思維工具

📖 提問力,決定你的財富潛力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更多」的時代,提問的力量,反而是在於幫助我們「做減法的思考」,減去那些無謂的擔憂,回到問題本身。

💡 唯有行動可以對抗焦慮。當你不斷行動,擔心和憂慮就會淡化。 Only action can fight anxiety. When you keep moving, worries will fade.

這篇算是把整本書中,作者提到的精華方法做個整理筆記,讓自己未來在職涯或生活上都能實際應用。以下五大「提問力教戰守則」,將幫助我們快速掌握如何「問得精準」,進而在各種情境中展現價值。

▍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框架:5W1H 與開放式 / 封閉式

  • 5W1H:全面掌握資訊

    book_116_022

    5W1H(Who、What、When、Where、Why、How)是基礎而強大的思考工具。在不確定該如何下手時,先以這六個面向展開,幫助你提出有條理、完整的問題。

    • Why:最能挖掘問題本質,剖析動機與原因。
    • How:鎖定解決方法或執行細節。
    • Who / When / Where / What:把事件的參與角色、時程、地點、任務內容釐清。

    例如在分析一家公司財報不如預期時,你可以從「主要原因是什麼?」(What)、「為什麼會發生?」(Why)、「何時開始惡化?」(When)、「如何改善?」(How)等角度切入,快速抓住重點。

  • 開放式與封閉式提問:交叉運用

    • 開放式提問(如「你覺得這次活動最大的挑戰在哪裡?」):能讓對方自由發揮,獲得更多資訊,適合蒐集意見、建立關係。
    • 封閉式提問(如「我們下週一能不能交出初稿?」):有明確答案(是 / 否),適合快速聚焦、確認關鍵資訊。

    作者也提到「交叉提問法」:

    • 封—開—封:先用簡短封閉式問題暖場,再拋開放式問題引導討論,最後以封閉式總結。
    • 開—封—開:對外向健談者,先放手讓他聊,接著用封閉式問題聚焦重點,再用開放式問題做更深層延伸。

▍追問技巧:深挖關鍵、激發思維

  • 三角邏輯:Why、Why So、So What

    book_116_023

    作者強調,別只丟出一個問題就收手。對於回答不夠深入或需要更完備資訊時,要進行追問

    1. Why? 先問動機、原因。
    2. Why So? 進一步檢驗前一步的合理性或細節。
    3. So What? 最後聚焦影響與意義,或總結結論。

    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可以幫助你在對話中不斷抽絲剝繭,確保答案的完整度和邏輯性。

  • 五大追問面向:澄清、質疑、緣由、行動、影響

    • 澄清性問題:用來確認定義與範圍,「你的意思是…這樣理解正確嗎?」
    • 質疑性問題:探究對方的立論基礎,「為什麼你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 緣由性問題:挖掘更深層原因,「那背後的考量是什麼?」
    • 行動性問題:導向執行層面,「我們下一步能做什麼?」
    • 影響性問題:探討後果與影響,「如果照此執行,可能產生哪些風險或機會?」

▍LIRA 原則:檢視問題質量的四大面向

book_116_024

作者提出LIRA原則,作為判斷「這個問題好不好」的快速篩選器:

  1. L(Logical)邏輯:問題本身要有邏輯,前後連貫,因果明確。
  2. I(Inspiration)啟發:能激發對方思考,甚至產生新觀點。
  3. R(Relationship)關係:提問不只是為答案,更要維持或建立良好互動。
  4. A(Appropriate)適切:根據對象與情境,確保問題在他的專業範圍內,不至冒犯或尷尬。

若你準備問一個關鍵問題,不妨快速用 LIRA 檢視一下:它是否能幫你發揮真正的提問價值?

▍善用提問展現影響力:領導、談判、成長全都行

  • 領導:用提問取代命令

    在未來式領導中,提問力是激發下屬自主性的關鍵。下屬犯錯時,不是立刻責罵,而是拋出幾個問題:

    • 「你為什麼這麼做?想解決什麼問題?」

    • 「你覺得錯在哪裡?該如何修正?」

      這能讓下屬主動思考行動後果,並自動自發提出解決方法,進而真正內化成成長經驗。

  • 談判與人際:以提問建立好感與信任

    好的提問能展現你的專業、尊重與誠懇,讓人自然而然想跟你多談幾句。

    • 開啟對話時,先以開放式問題促進關係建立;
    • 進入重點後,用封閉式問題聚焦、確認;
    • 面對敏感話題,運用溫和、尊重的語氣,或假借第三者立場降低防備。

    這些技巧能在職場會議、跨部門協作,甚至客戶開發時,替你贏得更多信任。

  • 自我成長:問出未來藍圖

    作者也強調「提問」對於自我成長的助益。問自己:

    1. 「十年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2. 「現在的我與目標差距多遠?」
    3. 「今年該完成哪些任務才能縮短差距?」

    透過定期自我提問,你會更清晰地知道行動方向,把大夢想切分成可執行的小步驟,一步步往前邁進。

▍後記

整本書讀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提問的最高境界,是問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不僅引導對方跳脫原有的思維框架,也能促使彼此反思:為什麼我們看待同一件事的方式會不同?這樣的對話,才是提問真正能帶來的「雙贏」。

提問不是找碴,也不是單純的「發問」。它是一套結合邏輯、態度與方法論的能力。從建立問題意識,到運用 5W1H、開放式與封閉式提問,再到 LIRA 原則與深入追問的技巧,這些都在提醒我們:真正有價值的資訊、人際連結與職涯成長,往往從「問對問題」開始。最後也藉由這三篇分享,希望和你我一起共勉。

#閱讀筆記 #B116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