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企業管理的雙刃劍,推動成長還是加重負擔?

OKR:企業管理的雙刃劍,推動成長還是加重負擔?
OKR:企業管理的雙刃劍,推動成長還是加重負擔?

OKR(目標關鍵成果)自 2010 年開始迅速在矽谷風行,許多著名公司如 Google、Microsoft、Amazon 等都將其作為核心績效管理工具。這套管理制度將「目標」(Objectives)和「關鍵成果」(Key Results)結合,以促進員工自主設定目標,讓企業達成更加清晰的願景

▍OKR 的基礎介紹

OKR 的概念來自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必須具體且具挑戰性,而關鍵成果則是可衡量的行動指標,這使 OKR 不僅僅是一種管理工具,更是一種促進透明溝通和提升企業一致性的文化變革工具。

💡 OKR 不是工作清單,而是驅動成長的指南針。(OKRs are not a to-do list, but a compass driving growth.)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到 OKR 的人,或許可以直接參考 HaHow 的兩堂入門課,《跟英特爾總監學習 OKR - 導讀版》與《你真搞懂 OKR 了嗎?組織導入全攻略》。課堂中都有提到一個最重要的觀點:高層如果沒有決心,就很容易忽視OKR的核心要素,員工思維沒有轉換,最後很容易會淪為走一套形式流程

Course_013_02

我自己第一次接觸 OKR 是在 2019 年,閱讀《OKR:做最重要的事》這一本書後,對這套制度感到很驚艷。當時覺得,如果台灣企業也導入 OKR 的話,或許能推動企業管理走出不一樣的管理思維。但理想從來都很美好,現實總是很骨感,我自己認知,在台灣的企業文化中(尤其製造業),要推動 OKR 肯定需要經歷一場文化變革

再深入研究後,我比較認同台灣企業如果要導入 OKR,這是一個立意良善的政策,但制度上可能需要做一些優化調整。就像這堂課《OKR 績效考核導入關鍵》的講師所提到的「台式 OKR」,畢竟在看完 OKR 的好處後,應該會發現理論和目的都正確,但美式 OKR 或像 Netflix 提倡的360度評量法,放到台灣企業後,多數都會遇到員工只做最小限度努力的情況 XD

💡 透明的 OKR 讓每個人看見整個團隊的努力方向。(Transparent OKRs let everyone see the direction of the team’s efforts.)

Course_013_03

Course_013_04

▍OKR 與 KPI 的差異

這裡簡單提一下 OKR 與傳統的 KPI(關鍵績效指標)在本質上的差異:

  • OKR:由下而上,員工與團隊自行制定目標,並與公司目標保持一致。
  • KPI:由上而下,目標由高層設定,員工專注於達成指定的結果。

KPI 的方式通常容易讓員工迷失在繁瑣的任務中,而對公司的整體目標缺乏了解。OKR 則透過鼓勵團隊共同討論目標,讓大家對「我們要達成什麼」有清楚的理解,再輔以 2-4 個具體可量化的關鍵結果(KR),來引導如何達成目標。

▍OKR 的優勢

💡 一個強而有力的 OKR,能將願景轉化為具體行動。(A powerful OKR transforms vision into actionable steps.)

  1. Focus:專注明確目標

    OKR 幫助企業避免資源分散,聚焦在最重要的目標上。

  2. Alignment:上下對齊,目標一致

    因為透明化,所有團隊成員對公司目標有一致理解,提升效率。

  3. Commitment:使命感驅動

    讓組織自發向目標前進,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4. Tracking:進度追蹤

    團隊能夠有效掌握目標進度,隨時調整方向。

  5. Stretching:挑戰極限

    激發出員工和團隊更高的潛力,不只局限於完成日常任務,而是帶來有意義的變革。

▍OKR 的挑戰

OKR 理論雖然看似完美,但在實作時卻也面臨很多挑戰,特別是在台灣或亞洲企業文化中。

  1. 員工不知如何訂定 OKR

    與 KPI 不同,OKR 給予員工更大的自由空間,要求他們自行設定目標。但這對於不熟悉這種工作方式的員工來說,可能需要更多指導,導致管理者投入大量時間去引導與溝通,成本上升。

  2. 思路不清,難以實施

    有些員工在設定目標時,會出現思路斷裂的問題,難以清楚地將目標和成果連接起來,特別是第一次使用 OKR 時,往往需要花時間理解與適應。(所以我認知一般企業在導入時,都會需要顧問團隊從中輔助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時間)

  3. 文化上的挑戰

    OKR 在推行時,企業的文化必須能夠接受開放與責任承擔,否則,OKR 很容易淪為表面功夫,最終只是一場形式流程的演繹。

▍OKR 的現實應用:專業人士的觀點

這裡我要特別分享一段,我在搜尋 OKR 制度的時候,看到的一段訪問,對象是一位在美國跨國企業任職多年的高階主管,談他們公司從幾十人的小公司開始,利用 OKR 快速成長至上萬人的規模。

初期,OKR 給了員工很大的發揮空間,激勵了自主性強的員工設定挑戰性目標,推動了新創企業的成長。而在公司規模擴大後,他們遇到了分工不明、溝通成本增加等問題。員工的素質參差不齊,有些員工無法理解或設定適當的目標,導致管理上的複雜性增加。

這位主管強調,人才素質是 OKR 成敗的關鍵。若員工能力不足,OKR 不僅無法達成預期效果,還可能成為企業的一場災難。尤其是在亞洲文化中,員工更習慣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對於自主性強調的 OKR,則容易感到不適應。因此,OKR 更適合西方文化或新創型公司,對於員工自主性要求高的小型企業或許更為適用。完整的 Q&A 訪談內容分享在下面,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看看。

  • Q:你們公司實施 OKR 已經多年,公司員工對於 OKR 的整體評價是什麼?

  • A:我們公司是從幾十人的小公司就開始使用 OKR,到現在已經成長為幾萬人的跨國公司,老實說 OKR 在一開始確實帶給我們許多好處,但是公司成長到一定階段,現在也面臨了很多管理的問題。

    OKR 的好處是它能給員工很大的發揮空間,對於工作動機跟能力本身就很強的員工,OKR 能讓他們有更大的舞台,自己去設定目標跟追求成果,而不是上級要求什麼才能做什麼,這對於新創公司而言,是協助我們成長快速的動力之一。

    但現在組織已經超過幾萬人,我們也明顯看到 OKR 的制度給我們帶來的問題。比如說,因為沒有 Top down(由上而下)的明確指令,每個人根據大方向在做事,常常造成分工不明確的問題,同一件事卻有不同的團隊都在做,讓大家花更多的時間去溝通跟整合,造成組織的不效率

    此外,員工人數多,素質也有高有低,每個人對於 OKR 的理解跟使用能力都有落差,造成我們內部要花很多時間溝通,這是我們現在碰到最大的問題之一。

  • Q:你認為要成功使用 OKR,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

  • A我覺得人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如果人員的素質不夠高,OKR 甚至可能會是一場災難

    舉例來說,你叫員工自己訂定 OKR,有些員工根本設不出來,或是設定的目標不切實際,這時候主管就要花很多時間溝通。執行過程中如果員工偏離了原本的目標,主管還要趕快把他引導回來,管理成本很高。

    此外,雖然 OKR 不完全跟績效考核連結在一起,但畢竟它也是評估員工表現的依據之一,有些員工會為了求表現,過度包裝自己的 OKR ,明明是一件小事,會把它做的好像是件大事,這也是在浪費組織資源。

    所以,我覺得要成功使用 OKR,對人才的素質要求非常高

  • Q:你認為 OKR 比較適合什麼樣的公司使用?

  • A: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老實說我有思考過,OKR 其實比較適合西方文化使用,東方文化沒有那麼適合,原因是,東方教育比較習慣 Top down(由上而下),從小都是父母、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什麼,而不是我們自己想做什麼

    OKR 卻非常強調員工的獨立性跟自主性,這跟西方教育會比較接近,所以我有遇過亞洲的新創公司使用 OKR 管理,但是怎麼用都用不好,後來他們把 OKR 當作是跟員工溝通的工具之一,確保員工跟公司的目標是一致的,我覺得這樣也很好。

    所以,我個人的意見是,如果是新創公司、小型公司,員工自主獨立性非常強的,也許可以試試 OKR 的管理,但如果組織已經發展到很大,員工也很習慣根據上級指示做事了,那麼要用 OKR 去改變整個企業文化是非常有挑戰性的

▍後記:OKR 成功的關鍵在於文化與人才

OKR 本身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助企業達成更高的績效目標。但它的執行需要企業文化的配合與適應,特別是在台灣這樣的管理環境中,企業可能需要對 OKR 進行本地化調整,才能真正與文化融合,達成預期效果。

最後,我並不是不看好 OKR 這套制度,只是覺得台灣企業要導入,就如同那篇受訪高階主管的建議,應該以新創或軟體領域為主,成功的機率會更高。這也讓我想到最近在看的《鯨游藍海:鈦坦科技的敏捷之路》,在敏捷開發運行順利後,再評估導入 OKR 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