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卡片筆記術,一定會想到德國社會學家盧曼博士,先前分享過他的著作《卡片盒筆記》,講述他是如何透過自創的筆記方法:「卡片盒」,在三十年內高效產出了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
他的方法就是講想法手寫筆記在一張張卡片上,將每張卡片建立編碼放入對應卡片盒,讓不同的卡片產生連結。(別懷疑,就是這麼簡單),當時讀完對於筆記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悟:
💡 不要用分類和主題來整理筆記,而是用脈絡和連結來整理筆記。
自從讀完《卡片盒筆記》這本書後,一直在思考要如何用這套方法,透過數位工具來輔助加強自己的第二大腦。
這堂課剛好又讓我再複習一次,不同的是,講師是透過數位工具:格誌日記、Notion與Whimsical來達成卡片筆記術這方法。(※工具只是輔助,選適合自己的才是重點)。
而我自己本身就很習慣用Notion,但實作後要將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與專案筆記(Project Notes)之間的關聯用DB建立,其實還是沒有很直覺。
回到這門課,講師真的就是把《卡片盒筆記》這本書具現化,再加入實境模擬,手把手的一步一步帶領進入卡片筆記的精華,個人複習之餘,上完覺得還是有很多小細節上的收穫。
分享這堂課的收穫前,我自己也常常有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制訂一個寫作計畫,最後往往會寫不出來?
寫作本身就是一個輸出的行為,為什麼輸出很重要?
一般我們閱讀是輸入,如果沒有一套有效的筆記方法,很容易讀過一段時間就忘,而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輸出了。而化輸入為輸出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訓練我們清楚表達個人思想的能力。
但要把腦袋中的想法轉換成文字,還要寫得有邏輯脈絡,光想到這些頭腦就一片空白,至少當年還是寫作幼幼班的我,曾花了一整個上午但一點靈感或想法都沒有XDDD
這堂課最重要的是解決大多數人在寫作上的痛點。無論是學生寫報告、論文,還是出社會後寫企劃或部落格文章,都能從中受益匪淺。
對我而言,這堂課前半段在傳授的是心法與觀念(高效產出內容的訣竅?),後半段則是卡片筆記術實踐(活用數位工具)。
課堂中會解釋下面三種筆記的應用案例以及透過Notion如何去建立彼此之間的關聯,這部分就不多做說明,網路上關於Notion與卡片盒的相關資料很多,可以去Google或先套用課程中的模板。
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
當你腦海中一閃而過某個想法,迅速記下來的筆記,這些筆記只是一種提醒,用什麼方式寫都可以,而且過一兩天就會扔掉。最重要的是記下筆記後的一兩天之內,需要馬上做檢視,並歸類分類。
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
把「靈感筆記」與「文獻筆記」所寫下的卡片拿出來對照,想想看這些筆記可以如何與你研究、思考或有興趣的主題產生連結。在將理解後產生的新想法,轉換成自己能「闡釋」的筆記內容,這是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也是未來寫作的靈感來源。
專案筆記(Project Notes)
這些筆記只跟某個特定的專案計劃有關。它們是保存在特定專案項目的檔案裡,在專案結束後會被捨棄或存檔。
最後,有在創作的人都會有一樣的體悟,資訊整理與內容產出本身就會花費不少時間,雖然現在有AI的幫助,但內容咀嚼後的轉換還是要靠自己,上完這堂課最大的獲益應該是能夠更清楚的體認到筆記帶來的「複利效益」。
卡片筆記術這套方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寫作變成一種純粹的樂趣。
如果還沒有自己一套工具的人,個人是蠻推薦可以嘗試用《Heptabase》來打造自己的卡片盒筆記。創辦人詹雨安是正港台灣人,他當初創立Heptabse時也比較過Notion、Obsidian的差異(連結)。我自己是有短暫玩一下這套,就如創辦人所說的他比較像是在幫助使用者在記下筆記的過程中學習,再加以整理,成為自己的第二大腦。
💡 改變行為,最好的方法是養成新的習慣去取代舊的習慣。
有興趣的人可以上Hahow平台去搜尋張永錫講師的這堂課,是堂課程難度不高又很生動有趣的教學。